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內容新聞內容
糖尿病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聯合國糖尿病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是否也該自省——為何中國成為了“盛糖大國”?
中國人不信,美國人卻猜中了
2007年,中日醫院楊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組做了一次全國性調查,并將調查結果發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數高達9240萬。這個數字讓當時衛生部的官員很難接受,甚至有人給《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寫信質疑這個結果。
然而在楊文英教授公布這個數字的15年前,因獲普利策獎的科普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而出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教授賈雷德·戴蒙德在《自然》雜志上撰文說,“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糖尿病將引發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戴蒙德教授的這個預言在當時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都沒有引起重視。今天“戴蒙德預言”不幸被證實。
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總人口的50.1%。也就是說,不到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屬于糖尿病前期。根據這項開展于2010年的調查,我國糖尿病患病率超過美國(11.3%),患者人數達1.14億,超過印度,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糖尿病第一大國。
能夠佐證尼爾教授的“節儉基因”假說的案例還出現在瑙魯。貧窮而又勤勞的島民祖先把“節儉基因”一代代傳給瑙魯人,當外來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帶進島上的時候,瑙魯人身體里的這種基因一時無法適應突然降臨的富足生活。而歐洲人則由于早已習慣了現代生活方式,節儉基因在他們體內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樣的生活環境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糖尿病。
2、“荷蘭饑荒研究”
1998年,《柳葉刀》雜志發表了糖尿病領域著名的“荷蘭饑荒研究”。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饑荒時在媽媽肚子里挨餓出生的荷蘭人與之后一年食品供應正常時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后更易發胖,并伴有胰島素抵抗和餐后血糖升高。
3、我國的三年大饑荒等研究
馬冠生他們通過2002年中國國家營養和健康橫斷面調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農村受試者7874人,結果發現,遭遇過1959-1961年三年中國大饑荒的胎兒與兒童,成年后患高血糖癥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其中,又以后來營養過剩者更甚。
同樣,哈佛大學教授胡丙長也主持了一項同樣針對中國三年大饑荒年代胎兒的研究,結果明確表示,胎兒時期嚴重的饑荒與成年后高血糖的發生風險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后飲食習慣西方化和經濟條件好的人,這種聯系越強烈。
久坐不動的一代
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提升,帶給中國人的不但是飲食結構的改變,也是出行方式的改變。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普遍開始享受家庭小汽車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不知不覺間,就給人體帶來了改變。
在美國窮人多,在中國“富人”多
長此以往,中國人得糖尿病將是大勢所趨